陳賜賢

返回列表二、自然地理條件探討

汐止鎮位於基隆河中上游,基隆河由瑞芳180°轉彎而下經八堵、七堵、五堵後穿越汐止鎮,將汐止分成南、北兩區,以航照圖來看,汐止鎮除了少數沖積平原、河谷地外,大部份為山坡地,而且山坡地面積約佔全區三分之二強,因此汐止鎮之人文生態發展幾乎沿基隆河河谷地之利用而後逐步漸往山坡地發展,在這樣背山臨河腹地狹小的城鎮,緩衝空間甚小,集水區面積廣大,對環境因子相當敏感,以地理環境來看,汐止鎮與內湖區幾乎相同為區內多湖泊、沼澤地,亦即位於汐止、內湖區內之基隆河支流在匯流入基隆河前,因排水不易(基隆河受感潮影響),遂在山與河間之低窪地形成小湖泊(池塘)沼澤,即所謂湖沼與澤地地形區(Lakes and Swamps)。 汐止、內湖地區如果依自然地形演變會形成大片的沼澤與河灘地,但都市的建築發展限制了河流沼澤地與河灘地的衍變。橋樑、箱涵、下水道系統遍佈整個都市區,更有甚者建築物之縱向、橫向發展覆蓋了整個汐止鎮。 都市化的結果會造成水文作用產生下列變化: 1. 總逕流量發生遽變 2. 洪峰時時到達、流域特性改變 3. 水質惡化 4. 河川、水文、親水特性改變 建築物、街道不透水舖面,使市內雨水急速流入人工水道,快速到達河流,加速河道水位之抬高,造成內水之排放不易,增大治防排水之成本。 依據統計,建築物及不透水舖面增加20%時,達到溢堤洪峰次數將會增加一倍。   2.1地理位置 基隆河發源於台北縣平溪鄉菁桐山,全長約八十六公里,上游為東北東流向,後於三貂嶺轉向北北東,復於候峒到瑞芳間突然180°轉彎西向,此後蜿蜒曲折往西南方向,流經八堵、七堵、六堵、五堵、汐止抵達南港,南港以下切入台北盆地,因受地質、潮汐交互影響擺動幅度更大,最後在關渡、社子島附近匯入淡水河,流域面積約為五百平方公里,其流域水系詳圖2-1。 2.2氣象與水文資料及集水區與河川水系分布 (一) 降雨量 依據所蒐集之雨量記錄,包括瑞伯颱風及芭比絲颱風之中央氣象局五指山自動雨量站記錄﹑基隆自動雨量站記錄及臺灣省北區水資源局五堵站等三站資料進行頻率分析(其降雨量記錄詳附件四),選取記錄自87年10月15日淩晨1點至86年10月16日24時止(瑞伯颱風),及87年10月25日淩晨1點至87年10月26日24時止(芭比絲颱風)各二天降雨時雨量記錄資料,作為分析比對用。三個雨量站於瑞伯颱風時的兩日雨量累積體積(15﹑16兩日)分別為395公釐(mm)﹑448.5公釐﹑567公釐,而於芭比絲颱風時的兩日雨量累積體積(25﹑26兩日)分別為460公釐(mm)﹑565.5公釐﹑554公釐。依據中央氣象局五指山雨量站記錄顯示最大時雨量為10月15日當天23:00時之37.5mm/hr,10月25日當天11:00最大時雨量為29.5mm/hr,基隆雨量站記錄顯示最大時雨量為10月15日當天21:00之50mm/hr,10月26日當天最大時雨量為58mm/hr,而五堵站最大時雨量為10月15日當天23:00時之57mm/hr,10月25日當天最大時雨量為37mm/hr,其降雨量組體圖分別如圖2-2﹑2-3﹑2-4﹑2-5﹑2-6﹑2-7,由其降雨量組體圖來看共有三個尖峰降雨,因此造成汐止地區連續三次水患,且其降雨中心集中於基隆五堵一帶,詳圖2-8同一場降雨其強度比較可明顯看出,五堵雨量站明顯高於位於內湖﹑汐止交界之五指山雨量站。 (二)潮位 基隆河自汐止以下即受出海口潮位影響,汐止段為感潮河段終點,受每日潮汐影響,汐止鎮各流域出口接基隆河附近受影響甚大,由照片五十四可看出平時及漲潮時段,出水口即受到基隆河水位浸沒,若逢大潮(農曆15、16日)時,迴水浸沒影響將更大。一般而言,每年平均潮位在7~9月最高,最低潮位則在12月~1月,因此若適逢大潮及颱風洪峰流量兩者同時發生之時(如溫妮、賀伯颱風),其流向為上溯並浸沒原有流域排出口,因此本區潮位將阻礙排出能力。 (三)集水區分佈與沿線河川水系 汐止鎮之行政區域大致以山陵線作為分水嶺及行政區域,本區域有三分之二以上為山坡地,集水區域廣大,以南湖大橋為出流口來看,則其集水區面積約4968公頃,而汐止鎮總面積約72平方公里,大部份為河谷地及地勢低窪地區,基隆河蜿蜒穿越本區,依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調查與探勘報告』:基隆河乃一流向平行地層走向之順層河,河流走向大致為東北東,本區為基隆河中游集水區之一部份。此等河谷將山坡地降下之雨水匯集注入基隆河中,因雨水充沛及地形陡峻,暴雨每引發山洪,沿河谷奔流而出造成災害。因此地表水之排除為都市化高密度開發中須重新審慎考量之問題。 整體而言,本集水區分兩大區域水系,一者為北邊五指山系包括北港山、金面山等北港溪、八連溪流下之溪流為主,另一南邊四分尾山系與石碇、南港、平溪為鄰等區域之康誥坑溪及保長坑水系,兩者於基隆河匯流,整個集水區水系分佈詳圖2-9。